一位成功的陶藝家,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透過作品流露出來,(但知易行難,眼高手低者比比皆是),因感情是多方面的,歷史人物的性格與陶藝家個性亦可能並不一致的,甚至極端不同,成功的陶藝家能透過作品的面相神態、衣摺和釉色的相互配合來表達此歷史人物的獨特個性,但同時也結合了自己對此人物的感情。這樣的作品才能有“生命”,所謂栩栩如“生”是也。
此外,一件有“生命”的人物造像作品(尤以歷史人物為然)一定要“真”,並不是閉門造車地“創”造出來的,作品應有一種其獨特性格神態流露,使人第一眼便知此作品是那一個歷史人物。《屈原》便是此中佳作,任何看一眼便不期呼出:“啊,它就是屈原,屈原就是它”。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遠,去故鄉而就是遠兮,過江夏以流亡……”
第一眼看此作品便不期然湧現《哀郢》這首 ,充滿去國懷鄉之情,憂讒畏議之感,造像面相流露悲天憐人的神態,沉憂而哀傷,但又隱藏遺世獨立的自傲,眼神深邃像看穿世態,但又不甘隨波逐流,心情複雜。昂首向天,有點兒“我欲問天天不應”的無奈,但同時亦流露獨行無畏的勇氣。衣摺的設計與人物個性相配合,符合屈原的“飄然思不群”的清高性格。誠不可多得的佳作。
(2000年12月寄自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