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千禧年之際,石灣舉辦了“國際柴燒研討會”和“2000年國際陶藝家作品邀請展”。這是石灣陶藝界空前的盛事,我有機會被邀請參加了這兩個盛事。在研討會上國際陶藝家之間互相進行了交流和探討,充滿了熱烈的氣氛。 其中對傳統和現代問題,也交流了看法。說到傳統,當然是有著它本身的特別和風貌;但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是應該變化的、發展的。所謂“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時運交移,質文代變”,作爲觀念的文化藝術是伴隨時代的變化或社會的需求而發展變化的。 石灣五千年的制陶歷史,使石灣形成了渾厚的陶藝傳統,但是這個傳統也是變化著、發展著的。石灣窯是民窯,它的作品從民衆中來,到民衆中去,植根民衆之中,有著廣泛的社會根基。例如漁樵耕讀、土農工商或反奸除惡、借古導今等等民衆中的喜怒哀樂題材都能直接地反映到石灣陶藝中來,使它具有不同時代的新鮮氣息。同時,我們整體地鑒賞石灣陶藝作品,研究察看石灣陶藝的歷史,也可以發現其不同時代有著自己的風貌。例如明代具有寫意豪獷的氣派,清代又漸超過精巧工細的特點等等。 爲了豐富自己,更好適應社會的需求,石灣窯遠善於取諸所長,融爲我用,不斷創新。我國南方的大城市港口廣州,歷史上就是一個商品進出口的重要集散地,唐宋以來更爲發展。石灣毗鄰廣州,又有東平河把它同廣州直接聯繫起來,全國乃至海外的陶瓷資訊及有關人士,能方便地同石灣溝通。石灣於是出現了仿鈞、仿哥、仿舒、仿唐三彩等對各大名窯的仿製,消化吸收,擇優糅合,創出特色;出現了自己的石榴紅、山稔花、多彩鈞、各色迫裂釉和各色高、中、低溫色釉,琳琅滿目。 明清以來,石灣陶藝的人物造型同中國繪畫並行,既有工筆寫實的,亦有豪獷寫意的,手法風格得到變化、提高和發展,陶藝品味豐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石灣藝人以發祥於佛山的粵劇爲借鑒,創造了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舉世稱道的“瓦脊公仔”,爲石灣陶藝增添了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石灣陶藝隨之飲譽海內外。 新中國成立後,石灣對外開放,石灣美術陶瓷廠經常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華僑、港澳臺同胞,他們之中有不少是陶藝界、文藝界或工商界人士。這些人士帶來了世界各地的陶藝資訊、社會需求和生意行情,同石灣陶藝展開很好的對話和溝通交流,促進了石灣陶藝的發展創新。例如對石灣自身的“瓦脊公仔”,通過多年的探索得以開拓創新,從戶外裝飾引入室內陳設,使之更適應和拓展社會的需求;現代陶藝被引進石灣,在傳統尋根和不斷探索中開拓新的面貌等等。石灣陶藝相容並蓄,緊貼時代脈搏,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和拓新。 從歷史上看。藝術的始變是必然的。 石灣陶藝在不斷發展變化,石灣陶藝傳統是在長期不斷積心中形成的,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伸開雙手歡迎兩個國際陶藝盛會,突破傳統的規限,追求新的審美情趣,這些我們都應好好地探討,消除本身款錮或約束的想法,結合自己的需求進行消化吸收。這種吸收當然不是囫圇吞棗,也不是“全盤西化”。在一般情況下,很難設想,一個外國人跑來石灣會買一件該國家已有的作品回去。原因很簡單,因爲一方面他們本國已經具有;另方面作爲一個旅遊者,所需要的是一件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好的紀念品。這裏面就涉及同地方特點結合、中西合璧和民族化的問題。所謂“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無論都應選擇優融彙吸取。只有這樣,才會更好地促進特色的新的延伸和發展。 現代陶藝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實際上它也正在操作運用著傳統留下的泥、釉、火及其知識和技術,並在這基礎上進行創造和突破。對於現代陶藝,我們也可以在傳統的歷史長河中找到它的影子。這影子或存在於研究終結的成果或存在研究階段的軌迹上,而這些我們都可作爲借鑒或啓迪,少耗時間和精力去重復摸索。現代陶藝的溯源尋根,將更加可以豐富和發揮自己,形成地方和民族特色,而這些特色若干年後,也將有可能成爲本身的傳統。 傳統陶藝和現代陶藝,有著很大程度的區別。但它們都以陶泥與窯火去創作陶藝,表達陶藝家家創作的意念、情感和用陶藝作品去豐富人類社會的文化精神生活,則是有其共通點的。正如參加這兩個盛會的美國著名的現代陶藝家、教授韋恩.海格比爲筆者的贈語所說的:我們用陶泥與窯火之共通語言,分享我們的工作及至我們創作的藝術世界。在陶藝的天地內,我們一如兄弟般共存。 “如兄弟般共存”,道出了藝術應該百花齊放的真諦。事實上,藝術上的不同形式、風格和流派的存在有利於文藝的繁榮,也將帶來藝術市場的興旺。“傳統陶藝”和“現代陶藝”以至其他門類的藝術,應可通過交流、互促而更好地拓展新發展,使世界藝術百花競放,讓世界更顯輝煌。
韋恩.海格比 韋恩.海格比 海灘.石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