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   星期4
网站首頁
本站會刊
最新動態
藏品欣賞
交易沙龍
反饋留言
网站管理
企業郵箱
聯系我們
 
 

更多連接

 
首頁 > 本站會刊 > 會刊6

關於近代石灣陶塑名氣家生平的若干商權 孟涵 撰文



廣東石灣窯陶塑是中國陶瓷藝術的奇葩,它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在中國歷代名窯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一席地位。但有關石灣陶器的文字資料一直非常匱乏,且其中存有不盡確切之處。近年我作了一些調查,對史料中有若干存疑之點小心求證,雖未有準確結論,但也澄清了某些問題,特拋磚引玉,就教于專家和讀者。

    一、關於潘玉書的生卒時間

    關於近代石灣陶藝名家潘玉書的生卒日期,聚說繪壇,其中代表性有兩種。

    一是中山大學張維持教授在《廣東石灣陶器》一書中的觀點:潘玉書爲“清代光緒至民國年間陶瓷名字”“1889年出生”“1936年6月,一代名藝人死于貧病交迫中,終於四十七歲。”

    二是佛山大學石灣陶瓷藝術研究課題組在“石灣陶瓷藝術史”專著的觀點:“潘玉書(1882-1937)”。該提法我推測可能源于鄧華、何熾垣1964年發表的論文《陶塑藝人一代宗師》。該文稱潘玉書“生於1882年,於1937年春去世,終五十五歲”。

    此外,李景康1940年的論文《石灣陶業考》稱潘玉書“卒於民間二四年”。林明體1999年著《石灣陶塑藝術》介紹潘玉書爲“1882-1938”,說明“終年56歲”。

    去年我幾次訪問過潘玉書的二子潘俠飛和潘玉書的侄女潘嬋,希望考證潘玉書確切的生卒年份。可惜他們即無任何文字資料,又無準確的記憶。據生於1926年的潘俠飛回憶,父親去世時他大約10歲。而潘嬋回憶玉書去世大約兩年後石灣淪陷於日寇。由此推算,潘玉書逝世似應爲1936年。另外,俠飛說父親享年47歲,潘嬋也說潘玉書只有四十多歲,“死時還很精壯”。所以我認爲張維持教授的觀點可能比佛山大學確切。

    另外,潘玉書的孫子潘輝1998年4月在佛山《炎黃之光》第4期發表《我的祖父潘玉書》一文,(該由何熾垣、何汝文整理)介紹潘玉書“生於1889(光緒十五年)”“1936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祖父離開了人間,終年只有四十七歲”。

    潘玉書師從隊渭岩,壯年了頗有名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東有一段社會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的時期。據潘嬋回憶,潘玉書做公司一般可賣10元,行貨坯(半成品)也能賣3元,最好的“三個公仔可夠娶一個媳婦”,他平日兩餐茶,兩餐飯,一頓鴉片煙,日子過得頗逍遙。俠飛說父親一有錢就帶他兄弟倆上茶樓開大餐。潘玉書讀多不多,但粗通醫術,也愛書法,草書寫得不錯。店鋪開在陶師廟附近時,很多人找他診病,有錢的可隨便給一點酬金,沒有錢就算,甚至還把藥贈送給患者。他說“我不靠看病捏食(謀生),靠做公仔捏食,看病是行善事”。潘俠飛和潘嬋都不認同張維持先生:在《廣東石灣陶器》,“一代名藝人死于貧病交迫中”,“身後蕭條,嵊無以爲殮,棺木也是同行募贈”的提法。認爲當時家境尚可,依當地風俗舉行了“做七”的拜祭儀式,潘嬋還穿了祭服。潘玉書去世後不到一個月,妻子也去世。潘俠飛兄弟便隨庶母維持父親的店鋪。至1938年,日寇侵佔石灣,店鋪毀於戰火,家庭才潦倒破落,各散東西。

    潘嬋和潘俠飛兩位老人的回憶應該是可信的,但具體時間沒有確切的肯定,尚待更多的資料查證。

    二、關於霍津

    民國時期陶塑家霍津以塑牛聞名,“霍津”款的傳世作品也不少。張維持在《石灣石灣陶器》中稱霍津“抗戰時期,貧病交迫死于石灣”。香港何秉聰在《歷史、神話與傳說》一書中的“陶藝師傅略”中也說:“抗戰軍興,石灣淪陷,霍津年事已老,行動又不方便,竟餓死”。而佛山大學的《石灣陶瓷藝術史》則稱霍津“抗戰時期流落臺灣死於貧病之中”。不知是筆誤還是有所依據。

    對此,陶藝大師劉澤棉有所存疑,因爲據他小時候的印象,光復後在石灣曾見過霍津。經人介紹,我和劉大師訪問了一位女工陳蔥介紹,日本仔走後,駝津曾在石灣高廟附近“蛇王四”店旁開小店,雇請兩個工人,陳蔥是其中之一,另一工人叫羅記。駝津自己塑牛,塑瘦骨仙,記得還有執扇蚊子的公仔。而陳蔥則被分派做4寸和5寸的行貨公仔,光複製公仔生意較好,駝津的鋪後搬到太平街,並多雇了一名工人。陳蔥說,她在店鋪從未見過駝津的老婆兒女,只知她有一個親妹叫霍彩。後來陳蔥被霍厚記雇用,霍津的情況就不知道了。

    如果陳蔥的回憶沒有錯,霍津去世應在抗戰之後。

    三、關於區幹

    區幹1952年經劉傳介紹從新會鄉下到廣州加入人民美術社雕塑工廠,在填報履歷表時寫出生於1906年5月19日。以後有關區幹的介紹都以此爲據。但區幹當時不識字,新舊曆法的換算可能有限。據區幹女婿劉藕生核實,區幹的靈位寫其生於光緒三十三年農曆五月十五日,即西元1907年6月29日。另,區幹比其舅小一歲,區舅生於光緒三十二年,故區幹應爲1907年出生。2002年“區幹誕辰95周年研討會”確認了這一結論。

     此外,張維持教授在《廣東石灣陶器》中對區幹有這樣的介紹:“十二歲即隨父區大在石灣開設的區大記中學藝繼承家傳,及父兄早逝,十四歲到石灣怡興等店做工”。該段文字以後常被沿用,但卻有幾處不確。

    區幹20世紀50年代口述的《自傳》有這樣的自述;父親區大,從小到佛山當屐店小工,約十七歲時便到石灣一間陶器店跟民間藝人廖榮富學徒,學做石灣公仔,以做鳥獸爲著,1943年在新會去世(時已七十多歲)“有弟一人,叫區德,在石灣做陶器公仔1945年死于石灣”。

    而區幹女兒區桂嬋口述,由劉藕生整理的《懷念父親區幹》一文,明確指出區大“生於光緒三年丁醜(1877年)十月十七日,終於民國葵未(1943年)二月八日。”又指出:“區幹無兄有弟,名區坤。區幹又名區德幹,弟又名區德坤,多數人只知叫其名爲區德。”

   故區幹“父兄早逝”之說應予更正。

   關於區幹的經驗,自傳中說:“我于八歲時在農村,家貧不能入學,只可做些撿樹 柴草,或捉 蝦,以幫補家庭生活。到十三歲時在鄰村一家船廠做伙房工作,作了六個月。由於自己不識字,希望得石灣匠父親求得讀書機會,但到石灣找到父親後,沒有達到希望,這由於一方面父親收不好,另方面父親對我不夠盡責。當時我只有由父親介紹到一家端初公仔店當雜工,在這時起自己便學習做泥公仔,在此做了三年,便轉到石灣宜興公仔店做。”如果這段自述可信,剛區幹“十二歲隨父區大學藝”也有誤。

    還有一點細節。張維持教授在《廣東石灣陶器》介紹區幹“1951年曾到部隊軍營體驗生活一個時期”。查區幹1952年9月才從新會到廣州重返藝壇,那 到部隊體驗生活最早也不會超過1952年9月。

    四、關於陳祖

    陳祖是清代陶塑家。作家于逢對他評價很高,認爲他的藝術風格“粗獷潑辣,近于國書的大寫意,帶著浪漫主義色彩”,是與黃炳雙峰並峙的“另一個奠基人”。

    而佛山大學《石灣陶瓷藝術史》介紹陳祖“少年時從師黃炳”“陳祖還曾受聘于文如璧,卒於明末清初,授徒陳赤。”查該書稱黃炳“生於嘉慶末,卒於光緒二十年間”。如果陳祖曾師從黃炳,如果能提前卒於明末清初?



上一頁      下一頁
 
 粵ICP備06006207號
版權所有 (C)2005-2008 佛山石灣陶藝收藏家協會 网站備案編號: 粵ICP備09217552號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914號
本站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佛山石灣陶藝收藏家協會所有,未經許可,不准轉載或其它商業用途!